黄山毛峰 > 黄山毛峰百科 > 黄山茶旅游 >

核心区探访黄山毛峰之旅 含高清视频

老侯手机微信:13859366756 服务号:zhengshancha

黄山素来是重要的产茶净土,稍稍盘算便可罗列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名茶。早就打算要好好的去看一下黄山毛峰的故里,恰逢清明后,有机会去到黄山腹地,对于此行自然是颇有期待。

徽州

徽州的美藏在白墙黑瓦的水墨中

黄山市的机场位于屯溪区,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到屯溪机场的直达班机,不过就算是中转经停也是能飞抵黄山的。黄山市共有三区四县,分别是屯溪区、黄山风景区、徽州区和祁门县、 休宁县、歙县、黟县。从屯溪区出发,长途车站每天都有很多班车到徽州区岩寺镇,最正宗的黄山毛峰产区就位于岩寺镇辖区内。

第一天: 

平静的徽州 

当天晚上抵达屯溪后,在屯溪老街附近找酒店住下,准备第二日朝岩寺镇进发。

从屯溪坐客车到徽州岩寺镇只需要一个多小时,沿途的风景也是不错的。

已经过了油菜开花的季节,只能看到道路两旁还余有零星小片的黄色油菜花,更多的则是绿油油的稻田。总体来说道路还是平缓的,跟随道路延展开的是起伏的山丘,并不算高。大概是因为清明前后春雨绵延的原因,山丘上大都蔓延着丝丝薄雾,还伴着风缓缓的流动。

青瓦白墙的徽派建筑已经不觉得稀奇,沿路而来看过太多,不过在这群山和绿植间也着实显得异常和谐,几乎是感受不到浮躁的气息。

去岩寺的路上

去岩寺的路上,停滞在村庄上空的雾气带来一丝宁静

空气自然是很好的,连呼吸都变得愉悦起来。

徽州倒也确实不像屯溪那般,充满城市的形态。这里的一切都更安静的几分,更像是为生活而诞育的净土,单纯舒适到仅关乎于生活。

天地之间的山水,山水之中的青白,青白之外的居民,都显得那么恬淡。

岩寺镇——黄山毛峰的故里

石迹源祁门红茶黄山毛峰高清视频

岩寺是一个清雅的小镇,也是徽州区区政府所在地。

不算宽阔的马路贯穿整个小镇,还有一条流速缓慢的小河,甚至连当地人都不太叫得出来名字。仍旧是气派整洁的沿街徽派建筑,还有道路两边茂盛的植被。即便是在白天,也听不到太多的声音,沿着马路行走也觉得格外舒心。 

路边随便挑了一家小饭馆吃午餐,食材都是应季的蔬菜,青豆、水蕨、笋子、青菜等,配一点肉丝或者肉末,用最传统最家常的徽菜做法,饭菜虽然清单但也特别爽口。跟店主打听关于黄山毛峰的事,店主说就在城里就有两个关于毛峰的博物馆,也是黄山毛峰最大的两家企业,建议我们去逛逛。

顺着徽州区迎宾大道往前走,下着毛毛细雨,嗅到的空气在这个时候尤其显得清新。10分钟后边在路边看到一座气派的建筑,也是典型的徽派风格。走近才看到这边是当地人所说的一家博物馆——徽茶文化博物馆。

老谢家的博物馆

老谢家的博物馆,里面都是写谢四十自家的收藏

原来,这样的博物馆在离这里一两公里外还有另外一处,则是另外一家黄山毛峰的代表性品牌“谢裕大”筹建。

博物馆是免费对外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进来参观。门口的讲解员热情的接待了我们,经过介绍才知道这里除了是博物馆以外,还是黄山毛峰的代表性品牌“老谢家茶”公司所在地。

博物馆——遇到大师

跟着讲解员走进博物馆,穿过庭院中水池上的石桥走上二楼,便进入了展馆区域。

博物馆里收藏了许多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旧物件,都是和茶叶相关的。罐子、包装盒、海报、称、制茶机器,大都已经有了斑驳的痕迹,却也散发着历史的味道。

博物馆门前的雕像

博物馆门前的雕像,正在静静的品一杯黄山毛峰

听讲解员介绍才知道,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是老谢家茶的老板——谢四十自己的私家收藏。从小就跟茶叶打交道的他,把自己家里留下来的老物件都放在这个博物馆里以供展出。平时本身就比较爱好收藏的他,还从很多地方觅得许多稀奇的玩意儿也放进博物馆里。

这里的每一件东西,都跟茶叶发生着密切的关联,即便是已经失去使用的意义,仍然能感受到他们躺在那里似乎讲述着跟茶叶发生的故事。

传统木质桌椅

传统木质桌椅

秤茶专用的小铜秤

秤茶专用的小铜秤

印花模子(木质)

茶点的印花模子(木质)

询问讲解员谢四十老先生是否也在这里,得到了肯定的答案。遂向讲解员小姐表达我们想见见谢老先生,跟他聊聊他和黄山毛峰的故事。讲解员说她帮我们约一下谢四十的时间,但是不敢保证一定能约到,茶季的时候茶人都是很忙碌的。

于是,留下我们自己在博物馆里继续闲逛。很快,讲解员小姐便来告诉我们,已经约到了谢老先生的时间,就要带我们去跟他见面。

在古色古香的会议室,我们见到了一位慈祥和蔼的老先生,这便是黄山毛峰制作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谢四十。

沸水泡绿茶——毛峰的第一印象

谢老先生跟我们热情的问过好,招呼我们坐下,便吩咐人为我们泡好茶。

在白瓷水杯里放入了适量茶叶,然后电磁炉烧水。这时谢四十向我们介绍这是今年明前的新茶,而且是他自己手工制作的,叫我们尝一尝。几句话时间水便煮沸了,接待人员直接将刚煮沸的水倒入白瓷杯里,然后加上盖,对我们说:“闷3分钟左右就可以喝了。”

黄山毛峰

见到谢四十后,终于喝到一杯纯正的黄山毛峰

这不禁让人有些疑虑,明前的茶叶最为细嫩,用这么高温的水冲泡,很容易就烫死芽头,而且非常容易出涩味,很难入口下咽啊。谢老先生似乎看出了我的疑虑,笑笑跟我们解释:“我们的黄山毛峰不用担心这个问题,用95度左右的热水直接在白瓷杯里冲泡,滋味是最好的,你们试一试。”

于是,我带着疑虑打开杯盖,一股香气腾起,接着便钻入鼻孔。这股香气带着很明显的花香气,又十分淡雅,而且还像是夹杂着一股悠远的水气一般,香却脱俗。 

杯子里的芽头已经从稍暗的绿色变成明艳的翠绿,在水里尤为鲜活。轻轻咂一口茶汤,一股甘甜泛起,软绵绵的在舌面蔓延开来,真的没有喝到一丝苦涩的感觉。 

我们立刻向谢老先生赞美起这款茶,他笑笑对我们说只要有人喜欢这茶就算没有白做。

一边品着茶,一边跟谢老先生说说笑笑的聊天,时间过得很快。我们提出想去他们的茶园看看,看看是什么样的山水才能造就这么好的茶叶,谢四十立刻说他叫人带我们过去。 

这次给我们做向导的不是别人,就是谢四十的儿子谢峰。

水云间——富溪印象

谢峰驱车带我们朝他们的茶园进发。

 

水云间

道路在两山夹缝中穿梭,下方是不知名的溪流,空气好的不真实

很快便进入弯弯曲曲的道路了,路也算是平整,而且周围的树木很茂密。他说这里已经属于黄山的森林区了,只是不同于人们去游览的大热黄山风景区,这里属于黄山的另一边。以前没有通高速的时候,去黄山的所有车都必须要从这条路通行。

道路修建在山上,旁边是不知名的河,风景很秀丽。一路上都能看到不少巨大的路牌“黄山百佳摄影点”。看到这种地方,谢峰都会停下车让我们拍照,并向我们介绍一下每个地方的大致情况。

雨雾中的村庄

河水在雨的作用下升起些许雾气,使得整个村庄都显得格外美丽

大概二十分钟,车行至一个叫潜口的小镇分路,一边是到富溪,另一边则是到呈坎古镇。从潜口到富溪大概半个小时车程,山路不太好走,弯道比较多且急,加上下雨的缘故路面也有些湿滑。但是道路两边的山崖和河水,在薄薄的雨雾中显得格外柔美。

一边聊着天,一边看着窗外景色,很快车就驶上一座仅供一辆车通过的小桥进入一片建筑群众停下。走下车一看,难免有些吃惊。眼前有几座高大的白色徽派建筑,还有一些厂房。整个建筑群座落在山坳里,前后都是山。一条小河在门前留过,桥上架着一座白色石桥。非常安静的地方,忍不住连说话都会放低声音。谢峰说这里就是他们的民俗文化村,也是老谢家茶的厂房。

厂房后面的茶山

谢家的厂房后面就是茶山,植被繁茂,美得像幅画

抵达的时候大概是4点多,离吃饭还有一段时间,谢峰把我们交给当地的管家后便忙厂里的事去了。我们安顿好后决定在附近四处走走,看看风景。

前后的山都比较陡,能零零散散的看到一些茶园分布在山坡上。更多的则是各种高大的植物,还有一片片白色的雾气在山顶上飘荡。

刚下过雨,河里的水泛黄,夹杂着泥土从上游冲下来。也就从文化村里走到桥上的短短时间里,竟然惊奇的发现桥下的河流突然开始腾起水雾。驻足观赏,几分钟后整个河面上全都布满了雾气,特别是前方不远处的喝到转弯处,雾气高高腾起并向四周流动。

水雾与茶山

上面是茶山,下面是溪水,中间的村庄在水雾中显得特别虚幻

文化村的附近有两个小村落,在水雾中也显得特别虚幻。眼前这一切,都恰如其分的向我们诠释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精髓,灵动、淡然,弥漫在水和云雾间的山和村庄,美得让人出世。

第二天: 

晨间的茶园

头一天住宿在老谢家的民俗文化村,山环水绕雾气弥漫,早早便睡去。因为睡得早,第二天六点多便醒来,睁开眼便看见屋子里飘着一片薄雾,窗外能听见哗哗流水声。这样的景象让人不会懒床,快速起床洗漱完毕走出房门,抬头便看见周围的山间白色的雾气缓慢的流动着。

晨间的茶园

茶山就在谢家厂房后面,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去,阳光照射如仙境

厂里的工人告诉我们,这附近的茶园都是他们老谢家的基地。吃过早餐,便决定去山上的茶园一探究竟。

这里的茶园散落在两旁的山坡上,山坡陡峭,几乎快60度的在道路两旁一次延展开来。茶园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很难连成一大片。站在山脚往上看,山虽然不高,但也很是壮观。

顺着路旁的一条小路便能山上,刚下过雨,人工铺的石板路依旧浸着水,两边的植物也不时滴下一两颗水珠在我们头上。山势的确是比较陡峭的,每迈一步都不那么轻松。走着走着,便能看路边的一小片茶园,已经有茶农在采茶了。他们站在两行茶树间,因为坡陡,总是担心他们脚下一滑便会超山下倒去。不过茶农自己好像没觉得有这个担心,稳稳的站住,手里也飞快的摘着茶叶。茶园边的路上,已经有一堆摊放在塑料薄膜上的鲜叶,应该是一早就上山的劳动成果。

采茶的老先生

上山途中碰见一位采茶的老先生,我们说要拍照,他笑得很开心

在路旁的茶园里,跟一个老人家攀谈起来。他告诉我们他是旁边村里的居民,世代都是茶农,靠种茶卖茶为生,家里的小孩都出去务工了,自己和老伴儿就打理下家里的茶园。每年清明前后是最忙的,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起床上山摘茶,中午12点之前下山把鲜叶卖掉。下午换他老伴儿采茶,赶在下午天黑之前卖掉鲜叶,忙完这两个月之后的日子还是比较清闲的。

后来才知道,老人家今年已经64岁了。

指尖的大叶种

其实从一上山开始,便发现茶树上的叶子比普通绿茶的叶片更大,甚至比黄山大产区内其他品类的茶叶叶片都要更大。这个问题从采茶的老人家那里得到了答案。

“黄山大叶种,我们这里做毛峰的茶树都是这个品种的,跟其他地方不一样。只有大叶种做出来的毛峰才是真正的黄山毛峰,其他的做出来都不正宗。”面对我们的询问,老人家如是说。

这时太阳微微露出云端,阳光软绵绵的洒在茶园里,叶子上因为雾气还留着露水,映着阳光总能闪现出一丝微亮的光。这种场景中,老人家采茶的动作显得格外动人。在跟我们闲聊的时候,老人家手上一刻也没有停下来,眼睛也没有看向我们,而是专注的盯着茶树,轻巧快速的摘下一片片叶子。

黄山特有的大叶种

老先生充满糟纹的手上捧着黄山特有的大叶种

老人家的手已经有不少皱纹,颜色也有些黯淡,一看便知是一双劳动的手,可是这双手却被绿油油的茶树衬托得很有活力。捏住芽头的底部,指尖轻轻一捻,稍稍用力一扯,一支芽头便离开了树梢,然后被握在掌心里。偶尔还能瞥见有露珠从叶片上滑落下来,整个动作过程也就一两秒,稍微一转眼便看到老人家手里已经握了一大把鲜叶,然后放进挂在身上的竹篓中。

老人家精神很好,一边说一边向我们展示他的劳动成果,笑容简单。这里最美好的黄山大叶种在茶农粗糙的手指尖,却展现出最细腻柔和的气质。

山顶别有风景

告别采茶的老人家,继续往山上行进,山坡似乎呈现越来越陡的态势,让人忍不住气喘吁吁,可是仍旧想爬上山顶看看这一片山区里茶叶的壮阔景象。

山路一直弯弯绕绕,除了零星散落的茶园以外,还有不同的植物群。高大的榕树,细长的竹子,低矮的灌木,各种植物都绕着茶园茂密的生长。不时的听见树林中有树叶摩擦的沙沙声,接着就传出一阵清脆的鸟鸣。空气自然是很好的,和着潮湿的雾气,让呼吸都变得通畅起来。

茶山

快到山顶,阳光终于冲破云层,雾气也散了

伴着这些美好的景象,即便是很艰难的爬山,也不会觉得太乏。大概半个小时,就能走到山顶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的茶树,还飘散着几乎透明的薄雾。这算是一座比较低矮的山了,周围成片的山都比这座山更高,绵延不断的朝远处扩散出去。

山顶上有一座木制的凉亭,在一片葱绿中很显眼。已经有些双腿发软的我们走进凉亭,枕着背包躺在亭子里的座位上。倒着看向周围的山上,也是稀稀拉拉散落着一些或大或小的茶园,围绕着茶园生长着各种伴生植物。据当地人介绍,富溪的茶园都不是人工开发出来大片大片的规模茶园,都是这样零星长在上体上的一小块一小块,所以这里的茶叶更原生态。听着鸟叫,看着周围的美好景象,呼吸着极为清新的空气,打个小盹特别惬意。

木质小亭

茶山深处的木质小亭,视线相当好

民俗文化村的工人早就告诉我们,这座山是附近视野最好的。果然,从山顶上往下看,能看到民俗文化村的全貌,还有邻近两座村落的样貌,还能看到完全绵延的马路以及那条今天早已变得清澈的小溪。

村庄全貌

从山顶能看到谢家厂房所在村庄的全貌

青山伴着绿水,掩映着白色的村庄,茶香真真飘过,流水潺潺,白雾迷离,这一切美好得让时间流过都不着痕迹。感觉只是一会儿时间,其实已经快接近中午。我们看见茶农都纷纷背着大口袋往山下走,我们这才觉得应该离开这儿的宁静,下山看看收茶的热闹。

短暂的集市 

下山后沿着公路往回走,身边有很多摩托车接连驶过。仔细看看,就能发现每个摩托车上都载着一个或者两个大袋子,多是白色布质,里面都装了满满一袋子鲜叶。路上的摩托车往来不绝,本来略微冷清的气氛立刻被改变,周围立刻变得热闹丰富起来。

骑着摩托的茶农

回程途中全是骑着摩托去谢家卖鲜叶的茶农

我们怀着好奇走回到民俗文化村,刚刚走进大门就看到好多人在厂房门口拍起了长队。走近便明白那些摩托车行色匆匆的原因了。整个富溪乡只有老谢家一家最著名的企业,也是大家最信得过的茶厂,所以茶农们都愿意把自己摘下来的鲜叶卖给他们,所以为保证茶叶的新鲜都是上午和下午分开采摘后,抓紧时间送到厂里卖掉,因为卖的人太多,厂里边便排起了长队。

男女老少都有,每个人都规矩的拍在队伍中,脚边放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等着直接换成现金,这对于当地的茶农来说无疑是幸福的。他们都耐心的等待着,跟周围的人有说有笑,讨论各自摘了大概多少,或是采茶时遇到的趣事,也有谈论着家长里短的,热闹得就像是村镇里赶场的市集一般。

茶农们排着队等待谢家收鲜叶

茶农们排着队等待谢家收鲜叶

厂里的工作人员早就准备好了称和现金,每轮到一个茶农,就有人专门负责检查鲜叶质量,都会从袋子底翻出来一些鲜叶来仔细查看,为保证整袋鲜叶的总体质量。然后有人负责称重量,再由专人负责记录,茶农就会领到属于自己的报酬。鲜叶的价格每天都是有波动的,根据时间和天气决定。清明以前的嫩芽头最贵,往后价格基本呈下降的趋势,但是鲜叶量越逐渐增大。 

对于这个价格规律,当地的茶农早就熟知,没有什么疑虑。所以即便是像市集般热闹的卖鲜叶,也极少发生争执。领到报酬的茶农总是开心的离去,还在等待的茶农也会向早早获得报酬的人投以羡慕的眼光。 

厂里的工人向我们介绍,从茶季开始,每天厂里中午和下午五六点开始,都是这么热闹的,就像每天赶了两次场一样,茶农们采摘的鲜叶大部分质量都是很好的,所以他们厂里也很放心。

对于富溪当地的茶农来说,这种现摘现卖的方式,是他们最开心的事,因为可以最快的得到自己用辛苦劳动换来的应有报酬。

呈坎——山水之间

忙完中午收茶的一阵,厂里的工人也到了吃饭午休的时间。我们在厂里吃过午餐以后,决定离开富溪乡,向相距这里不远的一个古镇——呈坎出发。 

这里的客车不是那么方便,中午12点起,每个整点才会有一趟客车经过民俗文化村。我们早早的就等在路边,顺利的乘坐了3点的客车离开这儿,大概半钟头能到潜口镇。下车后再换车到呈坎古镇。

虽然交通不算便利,多等候一下也总是能坐到客车的。走走停停,因为空气实在太好,所以等车的无聊和烦躁根本就算不得什么,不过等我们到达呈坎的时候已经是接近下午5点了。

呈坎古镇

呈坎古镇就是一幅水墨画,几个红色的灯笼点缀的恰到好处

下车便能看到呈坎古镇的外貌,那是一大片徽派建筑,但是因为时间已经变得陈旧,颜色也从白色变成灰色。古镇的四周都是低矮的山丘,山上还有雾气未退去。古镇前是一大片湖,湖面上漂浮着很多荷叶,古镇的倒影就平静的映在湖面上。还有两座石桥架在湖中,偶尔一个人走过,让这个安静的湖面激起了一丝丝活力。

背山环水的呈坎古镇就这样平淡的进入我们的脑海里,就像是一个净土,远离纷扰。

因为天气反复,阴雨让天空变得有些昏暗,我们决定先进入呈坎古镇找到客栈住宿,明天一早再细细的品味古镇的味道。

第三天: 

安静的古镇

大概是清明后雨水较多,水汽充足,来这里每个早晨都是那么动人。

在呈坎古镇中木制结构的客栈里苏醒,看看时间也才7点多,决定赶紧洗漱出门看看这座安静的古镇。

木质的建筑

木质的建筑,从天井中望出仿佛能看到时间的影子

客栈是清明时期的老建筑修复后投入使用的,还保留着当初的结构,特别是整栋房屋中的天井格外吸引我们。早晨还飘飘毛毛细雨,抬头看着天井,恰好能目睹雨滴飘飘洒洒的滴落进天井里,在黑色的屋檐和棕色的木窗的映衬下,看得更是清晰。

客栈老板告诉我们,整个呈坎古镇一共有99条巷子,宽窄都有,最窄的巷子只能一人通过,而且整个古镇是按照八卦图的阵型布局所建,周围的几座山都是阵型里的一部分,是为了保平安。

呈坎小巷

静静的呈坎小巷

玄学的东西不大懂,但是从昨天进到这个古镇以来,倒也着实感受到了这里平静和谐的气氛。跟热情的老板告别后,决定亲自去走一走呈坎古镇里的小街小巷。虽说下着雨,但是没有撑伞,古人都说春雨贵如油,我们也想感受一下这凉爽清透的春雨。

各种古老的家宅,还保留着原始的状态,只是已经没有居民居住在此了。当地的居民都住进了新建的砖石房屋,老宅多用以参观了。即便如此,呈坎还是有很重的人文情怀。 

古镇的路都是石板铺成,很多地方因为走的人太多已经磨得很光滑了。本来白色的墙体也因为老旧而变得泛黄,还有些斑驳。偶尔擦肩而过的当地居民对我们点头微笑,古镇里的每一处都透露着静谧,走在其中会让人仍不住晃神,这里的一切都像是一个安静的美梦。

时光停在这里

看到路边有位老妇人挑着担子,担子里放着热气腾腾的粽子,另一边煮着茶叶蛋,这才觉得有些饿了,决定买来尝一尝。

她非常热情的向我们推荐她的粽子:“我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了,都知道我的粽子好吃,全是自己包的,你们来一只肉的来一只甜的吧,吃完再吃一只茶叶蛋,绝对好吃。”于是我们按照她的推荐买了两只粽子两只茶叶蛋,果然味道很棒,没有太多的花哨,就是食物本身的原味就足够美好。茶叶蛋特别赞,老妇人说这个茶叶蛋是他们当地人自己每天都要吃的,用的就是当地的茶叶煮,所以很香。

粽子

呈坎古镇里的一个老人家,极力向我们推荐他的粽子,味道很好

吃过简单的早餐继续在小镇里漫无目的的游荡,在一处建筑物前忍不住停下脚步。这座建筑物很是阔气,有三扇对开的木质大门,正门贴满了镇宅的年华,门口还有一对石鼓,门楣上挂着牌匾:贞靖罗东舒先生祠。原来是一个祠堂。

走进祠堂的大门,便看到茂密的树枝已经几乎遮盖了正中的石板路,下着雨也淋不到。路两旁种着紫薇和榕树,四周全都是木质的房间,装着非常高大的木门。这里极为安静,大概因为没有游客的原因,说话都还能听到自己的回音。两旁的房间的木门都虚掩着,用力退开,看见里边挂着各种牌匾,大概都是皇帝赐封的。

祠堂

在呈坎散步偶遇的一件祠堂,它不动静看世间沧桑

继续往堂屋走进去,绕过空旷的大厅进入后庭,竟然别有洞天。应该是一个藏书的地方,“宝纶阁”的牌匾挂在正中央。石头阶梯上修建了一栋精美的木制建筑,从左至右排列着整齐的石头柱子,房梁有着精美的雕刻和绘画,因为时间的原因已经有些模糊,但还是能让人感受到这种壮观。

墙上的木门也能拉开,里边是一层一层的置物架,应该是用来藏书所用。最旁边有上楼的木制楼梯,可是门被铜锁锁住了,锁也已经生了锈。我们无奈只得折回。

祠堂中的树木

院子中的一棵树,是整个祠堂最有生机的一处

在古镇转悠了一上午,但是一点不觉疲惫,只是觉得这里连时光都凝住了。没有喧闹,没有浮躁,仅仅有淅淅沥沥的雨声和当地人偶尔交谈的话语声,让人不自觉的就忘记了平日里的各种烦闷。

荷塘春色

古镇外的荷塘春色

老街风情

在呈坎吃过午饭后,要回到屯溪城区,去逛逛久负盛名的屯溪老街。

就在呈坎乘坐客车到岩寺镇,再换班车四十分钟就能到黄山屯溪区,找到老街所在地后挑选了一个附近的酒店住下,已是下午四点,立马动身去感受屯溪老街的热闹氛围。

刚走进老街,就看到人头躜动,本来就不宽的街道上挤满了人,两边的特产小店叫卖声也此起彼伏,跟上午在呈坎的安静顿时有了极大的落差。

屯溪老街

屯溪老街,建筑上的雕刻印证着古老的智慧

老街是后来修复的,不过还是保留了一些以前的老宅子,不过都是在主街道两边的小巷子里了。这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所以老街里全是各种各样的特产小店,黄山毛峰的店就有好多家,其中也看到熟悉的老谢家茶的店铺。当然更多的是食物,大小不同的徽菜馆门庭若市,总是会闻到臭鲑鱼、麻豆腐的味道飘在空气中。

煎饼

在老街随处可见各种小吃,用石块压制的煎饼

在老街买吃的是靠谱的,价格也比较公正,而且黄山所有的土特产都能买到。烧饼、糕点、泡椒这些能带走的可以买一些带走,不能带走的可以在这里敞开肚皮大吃特吃。老街上还能买到石雕、砚台、毛笔等,会挑选的人也能淘到一些不错的物件。

吃过饭挑了家茶馆,品品茶聊聊天,看看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时间很快也就过去了。

在老街可以一直玩儿到夜里,吃饱喝足才回酒店休息。至此,关于寻找黄山毛峰故乡的旅行也算是结束了,可是关于毛峰的味道,却一直在脑子里挥散不去。

第三部分:谢四十采访

谢四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山毛峰传统制作工艺第49代传人,黄山光明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老谢家茶”品牌创始人。

一山一人养一口茶

于谢四十而言,茶叶已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想要将他与茶的标签分开基本是不可能的。在他小的时候,他就能够感受得到茶叶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大小,他总是能在自家的茶园中看到父母与茶农茶园中采茶,那份安逸、静谧的生活便让他感受到茶叶带给自己的舒适,从此就感受到命运中所注定与茶叶的交集。

谢四十

提到老谢家茶,最早可以追溯到601年,到谢四十已经是第四十九代了。凭借着当地超高的森林覆盖率,使得这里生长出来的茶,泡出来的汤较之于其他地方的毛峰更显得让人深刻。在福溪地区的茶园大多都在高山之上,并采用了零星布点的方式种植,使得茶树能够充分的生长,并靠着这得天独厚的小气候,使得原始茶树品种得以很大程度的保留,这也是为什么福溪所产的黄山毛峰比其他地方口感更好的关键之所在。

“七年之痒”是很多人都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为一名从事了半个世纪的人来更是如此,而且制茶又是一份比较艰苦又枯燥的工作,在提及这个问题的时候,谢四十说,“我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耳濡目染了很多的与茶叶相关的人、事和物。而且种茶这么多年,渐渐地会发现,茶叶已经植根在生命和生活中了,已经离不开茶叶,离不开这片被茶园所包围的山林。如果非要我说,做茶其实并不艰苦和枯燥,就像人平淡的一生,不求波澜壮阔,只需要平平安安,所以这也是一项能平静身心的工作,现在很多年轻人太浮躁,其实放慢自己的脚步,就能体会到每份工作里独有的那份乐趣。”自1974年,谢四十高中毕业,他就开始做茶生涯,在这四十年中,他遇到的困难和磨炼数不胜数,现在回想以前,谢四十就像一位将时间看作朋友的老者,微笑里写满了释然的笃定。

一芽一叶品一壶汤

老谢家茶能够获得如今的口碑,也是因为其手工技艺的传承,当年谢四十高中毕业后,便从最传统的“炒、揉、烘”工艺学起,所谓的炒,就是需要把茶叶放到锅里面炒,这炒茶的温度也非常的高,初学的时候,手经常被高温的炒锅烫伤。而且,学习这种技艺还不是很简单就能学会的,必须得长期的学习,才能掌握住到炒茶中的奥秘,成为一名合格的制茶人。

谢四十


在黄山毛峰的制作工艺中,烘青是一道很独特的工序,烘青是先炒,最后才是烘干。而黄山毛峰又是一种烘青类的茶叶。知道黄山毛峰制作工艺的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毛峰一次炒、二次炒、三次还要炒,连续炒,最后才烘干。谢四十笑着说,“这就是传承了我们传统黄山毛峰的制作工艺,先将茶炒到很干后,再进行烘焙,这样制作出来的茶,才会有独特的滋味。为了保证我们的茶叶独特的味道,就必须得靠我们的传统炒茶技艺,这种技艺除了需要娴熟的手法外,还必须要掌握炒制茶叶的火候,才能制成正宗的黄山毛峰,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很多的黄山毛峰,并不是香的原因之一。当然,在炒茶的环节中,炒制人必须精确地把控茶叶炒制的温度、严格遵守时长,但是这些得靠经验去判断。这也是为什么烘青是毛峰制作工艺中最为独特的一道工序。”

“在很多人的眼里,首先会认定黄山毛峰是小叶种茶,但是其实它是大叶种。”谢四十说,“所以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看这茶叶,以免被糊弄。”在业界内,有这样一个很不成文的说法,那就是“如果想要喝到正宗的黄山毛峰就得喝福溪的”,这是因为同样是毛峰,福溪却能凭借其地理环境的优势,在源头上把握住毛峰的品质,使得在后面的加工过程中,让黄山毛峰口感、品质更为上层。那么顶级的黄山毛峰,又是什么样子呢?“顶级的黄山毛峰,可不是那么容易喝到的”谢四十如是说,“一般来说茶叶没有茎脉与之相连,但是顶级的黄山毛峰却让二者结合到了一起,这样的茶叶看起来就像一条鱼的尾巴,便是所谓的‘黄金鱼叶’,这种茶太少,也只能用明前最嫩的鲜叶才能制作而成。”

提示:点击加入2000人的QQ专业群:5919079弘扬黄山毛峰,提供老百姓喝的起的原产地好茶!

黄山毛峰 > 黄山毛峰百科 > 黄山茶旅游 >
电话:18755901375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