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商、企业家,总经理、董事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山毛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茶文化传播者等等;黄山谢裕大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一平拥有着多重身份;这些身份,他最看中的是哪一个呢?“黄山毛峰首创者谢正安第五代传人!”谢一平的回答很干脆。既是茶的传人,那就将谢一平喻作茶来品赏吧!
俗话说饮酒可以成仙,品茶可以成道。
黄山毛峰茶有香、有形、有色、有味,而在茶的五味———浓、淡、涩、苦、香中,黄山毛峰茶以香为主。其清香,淡香,浓香各有风味……轻轻地抿一口,口角沾上淡淡的茶味,再尝轻含、闭上眼睛,可享受茶的芳香与茶汤的温暖,而这片刻的温暖会让人曾经的相依与温暖在心头久久难已忘怀,如是,茶饮在口中,一股清香的韵味,回味悠然;这就是饮茶的一种心境。
一杯黄山毛峰茶在杯中,那渐渐散逸弥漫开来的茶叶如同青空浮云,流水行地,好一段山光水色,好一种云烟变幻,宛如黄山之神奇美景都凝聚于此,而最终如花绽放的茶叶,沉落杯底,好一片生机朴茂,绿意盎然,所以,那一杯明亮的嫩苗绿色,恰似一束清晨纯净的阳光,正可以观心静性之。黄山毛峰茶清新雅逸,独具一味轻香冷韵,自有一段名士风流,它与古徽州在气质和精神上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当我们用心品味黄山毛峰茶时,会不期然地发现这茗香与徽州文化,竟然在精神与品质上都相同相融,仿佛天生地配,水乳相融,如是,将这杯黄山毛峰茶喻为谢一平。
男人如茶,十岁之男人人生初显露,淡淡的清涩,回味则甘甜无比。二十岁之男人情窦初开,至真至纯,尝之则滋味鲜香,品之则甘甜如醇。三十岁之男人已经去了浮躁,留了檀香,风味奇特却又独领风骚;四十岁之男人简单而不失成熟,淡漠中体现温柔,五十岁之男人稳健而熟透,尽显生命之浑厚……当然,好男人只有在百炼之后,人生才会留下淡淡的清香。
有时,男人的心也如同被裹在叶片里的茶芽,把一生积累的隐秘与苦涩收藏其中,知与不知,言与不言,只有自己独自品味,而个中酸甜苦辣,惟有自己清楚。就像一杯黄山毛峰茶香茗,只有品过、尝过的人,才知道其中的妙处。
茶有贵贱,犹如人分优劣。好的茶叶经得起沸腾开水的考验,犹如品质好的男人,承受得起纷繁尘世的侵蚀;而眼明心清,无欲无求,方能保持本色。而茶在杯中,上下漂浮,犹如人在尘世,宠辱不惊。所以,有人说饮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所以,用茶比男人、喻人生,也是再适当不过了;而用茶比谢一平、比喻谢一平的人生,也是再适当不过!
男人如茶,然好男人却是集天地之精华,吸万物之灵气而凝聚成形;好茶也是如此;如黄山毛峰茶,一片香茗在循序渐进、去粗取精的积蓄、成长中,过滤沉淀并慢慢地恒久;在沐浴过生命中最浑然、最甘甜的春雨之后,又能变得淡雅高洁、暗香浮动;而经过润物细无声的春风洗礼后,就能在一杯甘露里盛开;如是,男人如茶,就是一个生长成熟的过程……从嫩芽到成品,从稚嫩到成熟,每一次都是人生阅历;而阅历丰富、人生灿烂的男人,无不都是在沸水里煎熬过,在烈火中烘烤过;而这种经过与好茶的成形何其相似,与黄山毛峰的韵味如出一辙,所以,男人如茶,谢一平亦如茶!
男人如茶,十岁之男人人生初显露,淡淡的清涩,回味则甘甜无比。谢一平十多岁时也是人生初显露,那淡淡的清涩时今回味还是甘甜无比。谢一平是常在茶山玩……谢一平从小就喜欢上茶山,他有事没事就跟在大人身后,钻进云雾缭绕的茶园,攀茶树打茶果摘茶叶,用一个充满好奇的眼光来“玩”那茶树、“玩”那茶叶。
当然,谢一平的家族是徽州的业茶世家,谢一平也毕竟是黄山毛峰创制者的后代,所以,他在十五岁时就学会了栽培、修剪茶树,而凭籍他与生俱来的天赋和长辈们的悉心调教,谢一平很快又初步掌握了祖传的黄山毛峰茶制茶等技艺。所以,少年时代的这段生活经历为他以后的业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是人生初显露,然淡淡的清涩在回味时则是甘甜无比。对少年时代的回味,谢一平说,“我是茶山上、茶树下长大,我的骨子里似乎都充满了茶味,而我了解茶就像了解我自己一样。”
时今,每每到采茶的季节,当他的故乡———富溪村的空气里有一股时浓时淡的茶香时,谢一平总是要亲自上山采摘茶叶,然后用祖辈传下来的制茶技艺来制茶;而且,他在每年的黄山毛峰茶封园时,还要亲手制作一罐黄山毛峰茶并供奉在黄山毛峰首创者谢正安像前,名曰祭祖。
正是在这年复一年的观察、体验和实践中,谢一平不仅是悟出了炒茶的诀窍,而且是领悟了祖传技艺的真谛;炒茶时用什么火候,要多高的温度,用多大的力度,要炒几分钟,才能让炒出的茶叶更香、色泽更光亮、茶汁更浓郁,以至那那青青的鲜叶,到了谢一平的掌心并经过传统手艺的翻炒,就能散发出黄山毛峰茶特有的清香。谢一平说:“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说,就是一种感觉,手贴着锅就有感觉了。”
二十岁之男人情窦初开,至真至纯,尝之则滋味鲜香,品之则甘甜如醇。当时,谢一平已经参加工作了……谢一平高中毕业后就进了茶叶公司,每年他都会随着老师傅进山收茶叶,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的翻,挨家挨户寻茶看茶收购茶,不久他就当上了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品茶员。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种,也不像其它行业的产品质检员(他们同样处在重要位置上)那样容易,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权力的工种,其尤是在茶叶还是专控物资的时期,从城里来到乡下的品茶员真是比领导还要领导,因为茶农都眼巴巴地盯着他们嘴里说出的话,因为茶叶的级别和价格就是从他们嘴里“品”出来的。当然,如果有人昧着良心压着茶叶等级,或是徒有虚名地评判不出什么好与次,那背地里不知要被茶农们诅咒多少回的,然而,谢一平在茶农们中间却是有着很好的口碑。
但是,大山里茶农的淳朴,大山里茶农的贫困,却在年轻的谢一平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其时的谢一平,就是尝之则滋味鲜香,品之则甘甜如醇至真至纯的一杯茶。他对大山里茶农的那种情感是纯真的,这也是二十多年后,谢一平收购茶叶到哪里,哪里茶农就致福的缘由。幸运的是,谢一平后来又当上了茶叶公司的营销员,这使得他有机会去了解当时的茶叶市场,也为他日后驰骋商海奠定了基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茶事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茶叶统购统销政策取消,被禁锢在计划经济笼子里几十年的茶叶,如同出笼之鸟,腾空而飞,一下子获得广阔的自由空间。卖家想怎么卖就怎么卖,买家想怎么买就怎么买;销售放开了,价格放开了,买卖双方都开心了,天空似乎突然广阔,交易却是空前活跃。但是,那一贯制的茶叶老面孔却是几十年没有变,论卖相没卖相,论看相没看相,早就该换换形象了,物质财富的日益增长,也自然带动了人们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于是,形形色色的名优茶应时而生,这些茶大都是讲究形,讲究色,也讲究香气,有的还开始讲究包装了,市场上新茶品蜂拥上市,只是短短几年时间,全国各种各样的新名茶是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茶的世界里突然间涌进来许多新贵名品,以至于许多茶专家学者也是应接不暇,而新鲜的茶文化词汇等更是让人们目不接暇。尤其是一场又一场的“茶文化”和茶事活动,更是触及人们空荡荡的神经;还有那都市的茶馆,仿佛一夜间都从地下冒出来一般,如同雨后春笋一茬接一茬地问世。于是,茶旗摇曳,茶香袅袅,茶艺茶道无处不在;品茶时的看形、赏汤、辨色、闻香无所不有,以至茶的世界无比地丰富,茶、从物质到精神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当茶的交易活络了,当茶的品种丰富了,当茶文化被人们认可了,那么,想认识茶、了解茶、熟悉茶、把玩茶的人也就多了。于是,在中国茶界,现代茶人谢一平登上了历史舞台
三十岁之男人已经去了浮躁,留了檀香,风味奇特却又独领风骚。这时,而立之年且渐显成熟的谢一平决定“下海”了。对于当年为何执意“下海”业茶,成为企业家的谢一平至今是记忆犹新;“我就是向往自由,向往快乐。”谢一平坦承自己当年的选择,至今不悔。
至于什么是快乐,什么是自由,谢一平自己也说不清,他说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内心的舒畅与豁达。下海伊始,谢一平首先抓的自己经销茶叶的品质,他凭着自己在茶叶收购和营销方面多年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非常顺利地完成了几宗规模不小的买卖,为自己掘得了第一桶金。又一年春茶上市时,谢一平又一次远行去促销茶叶;但是,他却看到原先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四家大茶叶公司竟然有三家倒了,只有北京的一家公司依旧生意红火;谢一平感觉有点诧异,他开始审视茶叶市场并思考茶叶生意到底该怎么做?而调研的结果是,北京公司生意红火的原因是依托品牌并坚持走品牌战略之路。
于是,谢一平又有了新的想法。谢一平回到了黄山毛峰茶的原产地漕溪后,他连着出了“三招”。首先,他以黄山毛峰茶原产地———漕溪为中心建了三千多亩高山有机茶园,从产地源头保证了茶叶的品质。谢一平说“有了茶叶基地,茶叶的原料,茶的品质就有了保障,再结合好的制茶方法,制作出好茶来就不是问题了;而有了好茶再加上好渠道,销售也就不是问题了。”
时致今天,谢一平还是强调说:“茶叶企业,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茶园。因为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没有好的茶园就没有好的原料,自然就没有好品质与好品牌了。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茶园管理上的模式,同时在徽州区唐模乡承包了上千亩的茶园进行实验,为的就是更好的管理并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茶园。现在,很多企业都学会了农业合作方式的管理茶园,这是一个进步。但是,我们要求做到更大规模的专属茶园的管理,这种经验是我们要从实验中获取的。所以说,无论是茶苗培育还是茶园管理,我们都在投入,这实质上也是为了黄山毛峰品牌的发展。这是谢裕大义不容辞的”。
谢一平的第二招是,申报注册“漕溪”牌黄山毛峰商标;同时,以黄山市申报黄山毛峰原产地为契机,开展了“漕溪”牌黄山毛峰原产地域保护申报工作;令人欣喜的是这些都获得了成功。
谢一平的第三招是,他将多年经商积累的五百多万元全部投入了茶厂建设,他新建了三千立方米的大型茶叶保鲜库,并在保持传统制茶工艺的基础上,引进先进的制茶设备以提升茶叶品质。
当然,这“三招”也都有回报。用先进的设备制作出来的黄山毛峰茶,当年就获得了安徽十大品牌名茶称号。同时,“漕溪”牌黄山毛峰还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其时,国家质检总局对绿茶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当时共抽查了湘、浙、皖、赣四个产茶大省44家茶企业的50种茶叶,而“漕溪”牌黄山毛峰荣登“红榜”位列五强。为了“漕溪”,为了“谢裕大”企业,谢一平认为漕溪茶厂必须放弃原有的家族式经营,引入外脑和外资并进行改制;从而将企业做大做强。2006年,是谢一平创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谢裕大百年历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其时,漕溪茶厂由于发展迅速,在当年已经一跃成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在这一年,漕溪茶厂经过扩资重组,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谢一平担任了董事长;从而使谢裕大完成了一个传统的百年老字号到现代企业的巨大转变。
股份制改造给谢裕大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经营规模、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等都有了飞跃。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年产850吨有机茶的大型加工基地,两万亩有机茶园基地以及黄山毛峰茶清洁化加工省级科技成果的完成,全数控化、清洁化的制茶流水线建立……而这一切都是在两年时间内得以全部完成。到2008年,谢裕大公司的销售额还创下了13606万元的骄人业绩,从而使谢裕大企业成为中国最大的黄山毛峰茶的加工、销售、研发和茶叶基地。而几招过后蓦然回首,谢一平的人生已经展开了一幅新的风景。
四十岁之男人简单而不失成熟,淡漠中体现温柔;此时,谢一平已经是小功告成了……谢一平认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也好企业家也罢,不但要能驰骋疆场,更重要的是能保得住“家底”。尤其是保得住老祖宗留下的品牌,因为那些都是无形资产。而作为商人也好企业家也罢,不仅要能赚钱,更要在纷繁的尘世里守得住内心的那一片净土,方能为悟道,尤其是“茶道”。
“茶道”一说,早在唐代就有了。在《封氏闻见记》中就有:“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写道:“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而在徽州,唐代的茶就已经是“浮梁歙州,万国来求”了。徽州何时开始种茶,文献已难稽考,但至迟在唐代已经大量种植了。
当茶进入大唐时代时,徽州茶产业日兴,名品纷呈;茶叶贸易,十分活跃。咸通三年,歙州司马张途《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载:“邑(祁门)山且植苟,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祁之苟,色黄而香,(有点类似今天的黄山毛峰,是一种时尚的茶叶)贾客咸议,逾于诸方……”一直到唐天佑年间,徽州茶叶生产制作和贸易都依然十分兴旺。宋代徽州的茶叶种植面积扩大,其制茶业已有发展,分有多种名目和等级,其名茶有:早春、英华、胜金、紫霞、雀舌等。明清时期徽州松萝茶闻名天下,而以后的屯绿佳茗也是行销天下;而黄山毛峰、祁门红茶等茶叶名品也被创造出来。江山不改,一切如旧,但那些曾经的梦想和喧哗,那些喧嚣的茶市和那些传奇而令人羡慕的故事,那些神奇的茶香和令人陶醉的韵味,都被年复一年的细雨所冲刷,都被淹没在潺潺不断的流水里……但是,有一点却永远不会改变,谢一平是黄山毛峰创始人谢正安的第五代玄孙。
谢一平说:“黄山毛峰经过了135年的历史,有着非常明晰的历史传承的脉络,所以单就文化上所遗留的就可以配的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称号了。从学术上定义,我不太清楚怎么去解释,也不敢去冒充专家,但可以转述我的一位伯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讲的一句话来表达,他当时就说:“我们家老祖宗留下的财富,你们不要看到是那什么两块干洋,几块瓦片,留下大量的财富是看不到的,想到就有,是取之不尽的。”我想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继承上的意义了。这是一个看不到的东西,不像金银财宝,或者亭台楼榭那样直观。如果我们不去主动的发扬,就会有被淡忘的危险,况且,这个社会每年都会有很多新鲜的玩意儿出现。
2005年,在中国安徽(国际)徽商大会上,黄山毛峰创始人谢正安被评为“历史徽商”十大代表人物,谢正安的玄孙、时任漕溪茶厂厂长的谢一平领牌并代表新徽商做了精彩的演讲,谢一平还向世人宣告:“漕溪”人一定种好茶—做好茶—卖好茶,誓将“漕溪”茶作为中国茶的代表推向世界。而“漕溪”牌黄山毛峰也正是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被誉为茶中精品,它不仅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还被外交部选为国礼招待茶,同时,黄山毛峰特的制作工艺还被定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1999年,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以谢裕大公司“漕溪”黄山毛峰茶礼赠老师顾毓毓,而在2001年到黄山考察时还亲品“漕溪”牌黄山毛峰。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出席俄罗斯“中国年”活动时,将谢裕大公司精心制作的“漕溪”牌黄山毛峰作为国礼赠送给普京总统。一时间,谢裕大公司产品、企业、品牌、形象四处开“花”,为谢裕大公司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丽一笔。
五十岁之男人稳健而熟透,尽显生命之浑厚。如今,谢一平犹如一杯黄山毛峰清茶。人,一生或一辈子要扎扎实实地做一两件值得自己骄傲的事啊!谢一平不无感慨地说:如果他今天的事业还有做生意的名和利,那么他所做的也只能是自己的一个职业吧,而这个职业或这份工作对他个人来说,已经是没有任何名、利的色彩了;名和利在自己40岁之前都已经历了。如今,他已进入“知天命之年”了,而此时的谢一平稳健而熟透,他已经不会被名利诱惑了;面对谢一平这一道“茶”,一般人大概是感叹自之浅;方知道之深吧。
有人说,文化是最好的泡茶之水。如果没有文化,茶叶不过是些干枯的条索。但是,当茶遇上文化,就如同茶遇上水一样,立即被唤醒而饱满、鲜活起来。文化是一种能让人留连忘返的东西,文化让人厚重。而缺了文化,任何东西都会显得轻浮而飘渺。
在商海中,谢一平目光犀利,气魄惊人,有过人的胆识和智慧,他毅然投资1500万元,建成了总面积3500平方米的安徽省首家茶博物馆————谢裕大茶叶博物馆。当时,他承担着巨大的压力,面对冷言冷语以及疑问的目光;谢一平却说:花钱建这样一座博物馆,想取得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是不可能的,“我的目的也不在这里,而是想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我就是要通过口口相传,让游客把谢裕大带到全国各地!”事实证明,这种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谢一平说,我们谢裕大继承和发扬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因为,在中国十大名茶中,像黄山毛峰这样有着详尽正史记载的茶叶不是很多了,如果流失,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上的重要损失。我们把它保护好,也算是对前人后世的交待吧。茶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就是“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茶既性洁涤尘,又具灵气,雅而不骄,堪称灵物。”纯正,高洁,是茶的品质,而至清导和,韵高致静,是人生的境界,也是谢一平的境界。
有人说,谢一平勤于思考、勇于开拓;也有人说,谢一平有朝气和斗志、有才气和学识、更有锐气和魄力;其实,谢一平就是一杯茶!清汤绿叶的一杯黄山毛峰茶!其真谛是:茶中有道,得意淡然,汤浓味内敛。这杯黄山毛峰茶,若不是你依着茶道布了大架势冲泡出来.而只是别人泡好了端给你,你看到的它其实是不动声色的,初见,你觉得朴素得有点简单。然而你将茶杯放到鼻下.吸一口气,才会发现这茶的香气是如此浓郁,闻之忘俗;而啜一口入喉,更会觉得清新满口,齿颊留香;放下茶杯,却发现茶的清香甘甜还在你的口间、喉间、腹间久久回荡且余味不绝。于是,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真是一杯好茶呀!
好茶如此.一个优秀的人该是怎么样的呢?春风得意的时候.是该极力张扬,还是该虚心内敛?呼风唤雨的时候,是该目空一切.还是该与人为善?一杯好茶能够将自己的清香与韵味很有风度地保留,最后不仅得到了人们的赏识,更得到了人们的尊敬。人也该如此,得意时也要淡然处之。没有人是天生注定要成功的,只有在成功时把握好自己.才能有机会赢得下一次的成功;谢一平的成功就证明了这个道理。
回顾过去,这位茶乡传奇人物感慨颇多,谢一平凭借坚韧的气质和不懈的努力以及不断进取的精神,取得巨大的成功。同时也缔造了一个个奇迹,让世人赞叹不已。谢一平下海从商后,他人生的履历也发生了大变化,从事的工作更是发生了大变迁。然而,人生观却一直没变,他要尽自己所能,给予社会,回报社会。他不耽于沉溺在个人的成功中,他背负着的远超过此前的追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无疑和他的老祖宗告戒后人的“谨身节用、持己良图”并奉行“积善存仁”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谢一平的脑海中有许多关于奶奶的回忆,它是那么清晰,也是那么美好。而那美好的回忆竟然是一幕幕都刻骨铭心、都令人难以忘怀……谢一平的奶奶蒋芸一直活到90岁才仙逝,而谢一平常听奶奶讲,她嫁到谢家时,正是谢氏家族业茶红火、生意兴隆的时候;那时,谢氏家族的茶叶和粮食以及木材等生意都是风风火火、财源滚滚,尤其是谢氏家族的茶号生意做到了上海、浙江、东北甚至俄国、英国等地。所以,在谢家大宅里,那厅堂里装银元的大水缸也总是满满的,以致映得那墙壁都熠熠生辉,要是偶尔被人拿了或用掉了一些,老爷便会轻声地叮咛一句:“将水缸的水满上”。那时,白花花的银元就像是“四水归堂”的寓意一样,从四面八方哗哗地流进谢氏家族的“水”缸里,可是,那银子终究是身外之物啊,正如当年素心老和尚对谢正安所说的那样:“有金有银”只是可以“养眼”而已啊!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谢一平明白,以一己之力无法使家乡摆脱贫穷,只有真正带动家乡茶产业的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才能真正的造福乡里。他说:“茶农的增收问题,这其实也是一个‘生态循环’的概念;茶农会为了产量而放弃质量,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所谓的“生态茶园”上投入的越大,市场上得到的反效果就最严重,那么最终伤害的还是茶农。只有我们做出了好的模式,才能去引导茶农。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市场上,我们要利用谢裕大的品质去培育消费者。这种循环就是生态的,可持续性的,到那个时候,茶农的增收还会是口头上的吗?增收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了,因为这是市场规律”。
“继承、发展、创新!”谢一平有了更新更高的目标,他将继续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书写新安谢氏家族的辉煌,书写现代企业的辉煌,书写人生的辉煌!黄山毛峰茶在冲泡时雾气结顶,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茶汤清澈明亮,香气持久似兰蕙,醇厚爽口,回味甘甜,可谓“清秀脱俗,茶中仙子”,尤其是冲泡好的黄山毛峰茶芽叶直竖悬浮,继而徐徐下沉;而茶凉之后仍有余香,人称“幸有冷香”。所以有人说,茶生险处格外香。所以说,黄山毛峰犹如茶中王者。而人如茶,出其类,拔其萃.需有高远之志。谢一平正是这样!
茶道中的精髓就是清静与和谐,看茶汤的透彻,观茶叶徐徐下沉的静谧,静静心也静静神,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品上一盏清茶,细细地体味苦中有甜的滋味并回味茶香的同时,也回味自己的人生。如是,谢一平说,他有两个愿望:让百年老字号重放光芒,让黄山毛峰茶香飘四海。
在徽州茶界,人称黄山毛峰首创者谢正安为“茶手”,称黄山毛峰第二代、第三代传人为“茶师”,那么,称黄山毛峰第五代传人谢一平为“茶人”吧;现代“茶人”谢一平!
提示:点击加入2000人的QQ专业群:5919079弘扬黄山毛峰,提供老百姓喝的起的原产地好茶!